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高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指明了育新人、兴科技、促发展的时代坐标。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共享化为主要特征,其本质在于通过创新驱动、要素重组、产业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高校党建联建是高校党组织与其他领域党组织打破壁垒、协同合作的创新机制,通过校地、校企、校社等跨组织联建,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构建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促”的格局。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通过坚持把党建联建嵌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高校党组织能够把分散在不同学科、不同平台、不同主体的创新要素重新耦合,有效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顽疾,使高校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和“战略支撑”。高校党组织应树牢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构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联建工作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思想铸魂,握紧扬帆起航的“方向盘”。高校党建联建的首要任务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正确政治方向。高校校院两级党组织应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列为“第一议题”,建立健全“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级联动学习机制,把课堂延伸到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平台,通过“三会一课”、联学联建、主题沙龙等形式,实现理论学习、政策解析、科研选题、技术攻关的同频共振,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增强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志和决心。同步强化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通过建立“青年学术骨干入党培养链”“海归高层次人才政治引领链”,把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海归高层次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术带头人、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实现党的组织力、思想力与科技攻关力同频共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保证。
组织重构,建强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须拆除学科、校际、校企、校地之间的“围墙”。以区域化党建联建为纽带,高校党组织应积极与龙头企业、政府园区、科研院所等单位党组织签订联建共建协议,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院士、首席科学家、企业家同时担任党组织班子成员,把科研决策、技术路线、市场判断与政治把关融为一体。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细化为可量化、可考核、可落地的科研任务,激发联建单位聚力攻关“卡脖子”技术的内生动力;通过“揭榜挂帅”“党员突击队”“红创工坊”等载体,把重大课题、重点平台、重要人才聚合在同一面党旗下。同步完善知识产权共享、收益分配、人才流动等举措,构建党建引领、市场驱动、法治保障的高水平协同创新生态,真正做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成果共用,让党建“红色生产力”在纵横协同中持续放大乘数效应。
人才共育,贯通产教融合的“培养链”。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人才,高校党建联建的最大优势也在于育人。高校党组织应以“高校—龙头企业—政府园区”三方协同为抓手,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在招生、培养、就业、创业全链条嵌入红色基因。推行“党员导师+党员学生+攻关项目”传帮带模式,把课堂搬到车间、把车间建进校园,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研发实践中成长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实践本领的时代新人。实施“红色工匠”计划,聘请企业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担任思政导师,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式学习、创业式孵化,实现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精准耦合,真正做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制度护航,夯实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制度管长远、管根本。高校应协同联建单位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制定党建联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相关办法,明确联建党组织在重大科技任务中的权利和职责,建立“党建—人才—科研—产业”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党建工作由“软指标”变为“硬约束”;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管理模式,对党员牵头的战略任务实行“军令状”管理;构建“红色基金+科技金融”多元投入体系,设立党员先锋创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前沿;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党建联建协调委员会,实行联席会议、要事会商、活动轮值、问题帮办等制度,形成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设计,把高校党建联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久胜势。
目前,党建联建已逐步成为高校党建创新的一种新模式,势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装上“红色引擎”。面向未来,高校党组织应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持续放大党建联建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让党的旗帜始终在科技最前沿、育人第一线、产业主战场高高飘扬,奋力书写“强国建设、高校有为”的崭新篇章。
上一条:开展批评为什么难 下一条:聚焦“四维同构” 以组织合力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