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进程中,2025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凸显之处,一是正值高校思政课“05方案”实施20年;二是恰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20年,“马工程”正式启动是2004年,但作为“马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始于2005年;三是刚好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20年,2005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伊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组织审核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授权点。如果再加上一点就是,高校思政课“85方案”提出40周年,从“85方案”经过“98方案”到“05方案”,再到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正式提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四秩岁月,砥砺前行,这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协力创新、成就非凡的历程。
以上几个凸显之处,既有历史回溯的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拓新的时代意蕴。我就其中几个具体问题做一些思考,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要搞清楚我们现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来探讨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必须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有规划的课程体系建设从“85方案”开始,已经走过40年历程。我们要从历史贯通、现实发展、未来感召的视野,全面把握当前提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背景和要求。
以“05方案”为界,高校思政课建设可分为前后两个20年:前20年奠定基础,后20年保持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拓新性。既要看到这40年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在整体上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要看到“05方案”实施20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阶段性跃升,特别要充分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现在提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是在坚持久久为功、守正创新基础上,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如何保持踔厉奋发、勇于前行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2024年5月5日,习近平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对当前思政课建设的形势作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判断。这里强调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的“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主要方面,一是“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三是“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四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在这四个方面中,党的领导和办学方向,事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思政课建设成效评价的关键性问题。从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的上述四个方面,作出高校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判断,是有充分的事实的和学理的根据的。
习近平的这一重要指示,在2024年5月11日中央召开的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得到贯彻落实,为我们深刻把握当前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背景和形势提供了根本指导,为我们理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新任务确立了基本遵循。党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和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85方案”实施以来一以贯之坚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到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的优化,还突出地表现在“创基地、立学科、强队伍、建教材”等方面举措的坚实锚定上。
一是创基地,即创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性部署。在“05方案”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地,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深度结合上,增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了思政课建设的教学基础,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能力。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考察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立学科,即设立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足发展。在“98方案”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建设明显地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思政课课程缺乏学科基础,思政课课程体系更缺乏学科整体支撑;另一个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学科依托,思政课教学科研更缺乏学科平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和“依托”,成为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导因。进入新世纪,“05方案”实施之初,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指导下,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新高度,经过全面调研和精心准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在2005年12月作出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决定,强调这一学科重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学科发展,发挥这一学科作为高校思政课“支撑”和“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在学科建设的方向上,要求突出呈现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以及反映学科体系及其学术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关键问题。
三是强队伍,即在“关键”课程上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要理直气壮地建设和发展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提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这里提到的“根本保证”“有力支撑”“深厚力量”和“重要基础”,奠定了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底气、底色和底蕴;然而“关键”课程的实施,还要依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依靠教师的“关键”作用,才能使“关键”课程落到实处。“三可”“三为”体现的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品格、人格魅力和学术涵养,既是对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铸就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关键”作用育成的基本遵循。
四是建教材,即加强高校思政课教材及教材体系建设。在“05方案”提出的同时,中宣部、教育部就明确作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决定,强调“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05方案”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进一步提升到“国家事权”的战略高度。高校思政课教材以及教材体系建设,成为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和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2024年11月29日,中央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建设作为突出成就加以肯定,印证了思政课教材及教材体系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发展的核心标识。
以上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创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强化和思政课教材及教材体系的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突出成效。以党对高校思政课的领导和高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核心、为基础,牢固树立“创基地、立学科、强队伍、建教材”这四大支柱,既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决定因素,也是高校思政课进一步加强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据和显著特征。
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的新气象和新作为
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新气象和新作为。2024年5月5日,习近平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对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和新作为作出三个方面的阐释:一是“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二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三是“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一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是对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新气象和新作为的全面阐释。结合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拓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新气象和新作为,要深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新气象和新作为要体现在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上,把握其中的根本问题和核心要义。不管是回溯自“8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40年的历程,还是总结“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20年建设和发展的经验,能够得出的最根本的规律性认识就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85方案”提出时,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就强调: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刻地包含了“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根本规定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不断推进中,“98方案”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设置,强调“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05方案”在提出设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时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并且明确:“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在“05方案”实施过程中,随着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2008年8月提出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结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要求,明确提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基本原则。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明确提出:“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对高校思政课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这一规律性认识,揭示了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内在规定和根本特征,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新气象和新作为的重要标识和核心要义。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正式提出的“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部署,已近一年。显然,这一新的课程体系要紧扣两大战略支点:一是新的教材体系要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形成这一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二是新的教材体系及其各门课程,要全面地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要系统地落实党的这一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既是对“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更是切实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的根本要求和显著特征。
新气象和新作为还要体现在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上,把握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新的目标。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思政课教学各个环节和整体过程中的现实要求和具体措施上。例如,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思政课建设是以各门课程的总的学分的量的增长,以及各门课的教师配备的量的增长为主要取向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因为这一时期,思政课的课时量和思政课的教师数量,没有能适应思政课发展的要求,是思政课整体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量上不足,难以达到质上提升。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新的课程方案会有学分数量上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的变化,更会有对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要求的结构性调整和优化的变化。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和新作为,必然会出现从“数量达标”到“质量跃升”的转变,出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趋势。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和优化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和思想辉煌;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切实坚定理想信念;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切实有效地设计课程目标,使之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更加贴近学生成才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围绕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也是围绕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来的。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问题阐释时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必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及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对思政课教师专门提出“六个要”的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这“六个要”就是:一是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情怀要深,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深切地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三是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四是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其中的哲理学理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五是自律要严,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六是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再次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要求。“六个要”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作用的标格,也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培育凝练的核心素养,还是思政课教师为学、为人、为事,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思政课教师要认真领会“六个要”的意蕴,在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中起到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对思政课教材及教材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对“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具有借鉴意义。从2022年8月根据审定提纲正式启动编写工作,到2023年8月教材正式出版,《概论》编写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2022年8月至党的二十大召开前,精心准备和系统学习阶段;2023年5月至6月,教材各章内容精心打磨、完善教材体系结构阶段;2023年7月至8月,全书统稿核校报审阶段。在《概论》编写过程中,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来自全国12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部门的25位专家学者直接参与编写,有数十位一线教师参与统稿等环节工作。课题组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中央有关部门和一线教师意见进行认真统稿,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对教材结构体系、主要理论及叙述方式等方面问题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概论》在政治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学理性的有机结合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概论》全面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理论要义和根本方法,对“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的两大战略支点的结合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在教材体系结构上,《概论》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学习要求等方面内容。在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各方面特征的把握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对党的这一创新理论科学体系的理解,要准确把握习近平的精辟概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经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概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并总结提炼和深刻阐述‘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的阐释,从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切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贯穿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作出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概论》着力阐明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阐明“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决定性意义。
《概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阐释,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实践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和方略引导。深刻理解这一科学体系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成为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方略,是《概论》教材及其体系的理论主导。
《概论》还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这一思想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指引,成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指针,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精神旗帜。从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上对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成就进行概括阐释,是《概论》教材及其体系结构的主线。
《概论》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既是编写者也是学习者,特别是对“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形成一些感悟体会:
第一,《概论》编写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权威性文献为依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作出系统阐释,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原理性理论成果。密切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要求,对《概论》中的每一个论断和观点的展开,都力求深入准确地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要义和核心观点对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作出全面系统的论述。《概论》教材的体系结构,就是要以深入学习和深刻研究这一思想的全部论述为基础、为前提。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气派。要使这些重要的理论特质和显著的思想智慧在“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概论》教材编写注重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教材力求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道理讲清楚、学理讲透彻、哲理讲明白。
第三,要阐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形成的实践基础和客观依据,把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在对《概论》教材体系结构理解中,不仅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中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还要注意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切实贯彻和落实好习近平的这一重要思想观点。
第四,《概论》教材要坚持阐述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把理论论证与实践印证结合起来;坚持把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贯穿于教材全部内容中。“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要把讲好理论内涵、思想精粹同讲好历史性成就有机结合起来。
上一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下一条:“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 ——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庆典纪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