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精神凝结与历史演进的重要标识,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与重构的状态。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哲学智慧的深刻诠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载着双重历史使命,既要完成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又要构建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实践课题。
坚持平等尊重、“和而不同”的价值立场。价值立场影响着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与效率。在多元文明并存的全球化时代,理应超越主客二分思维,构建新型文明关系,以包容性和建设性应对当代文明对话的复杂性。一是确立文明主体平等性原则。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文明形态在价值上具有同等地位。在交流互鉴过程中,须摈弃文明优劣论,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霸权和文化殖民,尊重各文明的主体地位,承认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确保各文明主体能平等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二是构建差异共生的文明生态观。文明的差异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在保持各自文化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价值共识和利益交汇点,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在互动中实现共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明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明间的深度理解和相互借鉴。三是培育开放包容的文明心态。这种心态既不是盲目排外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不是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而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坚定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文明的价值;涵养开放包容的胸怀,虚心学习其他文明的优长;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在全社会培育正确的文明交流观,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造良好环境。
强化对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建构。文化主体性是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自主性和方向性。首先,深化文化基因阐释。以典籍整理、理论研究、教育传承等方式,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深入挖掘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合共生”的处世哲学等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并使其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构建完整的文化价值体系。其次,建立自主知识话语体系。建立基于中国实践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着力推进知识体系创新,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再次,夯实文化创新的制度保障。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文化管理体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释放文化发展活力,加强文化安全制度建设,防范渗透风险,为主体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坚持开放包容、辩证取舍的方法论原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文化图景,反对不加甄别的全盘接受和简单粗暴的全面否定这两种错误倾向,建立系统、全面、辩证的文化选择机制。一是构建包括历史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的综合评价框架,全面把握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具体而言,在历史维度注重考察文化元素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在价值维度着重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实践维度评估其与当代中国发展的适配程度。二是建立科学的文化引进决策机制,汇聚各方智慧。为此,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评估团队,充分发挥智库、学术机构、文化团体的专业作用;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践效果持续优化文化选择,形成良性循环。三是积极探索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有效方式,完善文化整合路径,促进文化融合创新。要重点研究不同文化的个性与共性,避免简单模仿和生硬嫁接,在保持中华文化内核稳定的前提下,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力,从而形成具有新质特征的文化形态。
聚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导向。从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任何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形态都必然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文明交流互鉴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文化再创造。因此,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面向未来发展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构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实践框架。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在形式上,探索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规律的表现方式;在载体上,利用新技术、新媒介建立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拓展传播渠道;在机制上,优化文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文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多元文化经营主体,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另一方面,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赋能作用,利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加强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提升文化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技术与文化深度互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同时,重视科技伦理建设,确保技术应用始终符合人文价值导向。
上一条: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下一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
【关闭】